沉静如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16





在中华历史上,征伐四起的春秋战国是我们中华文明各种思想碰撞的巅峰之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个时代涌现出十分多的史诗级的巨匠。

各种能人异士也几乎是扎堆的出现,所以这个时代也无愧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匠们我们也都很是熟悉哪怕是他们的著作比如说:道家老子著的《道德经》;儒家孔子著的《论语》;兵家至圣孙武著的《孙子兵法》;兵家、纵横家与谋略家之祖鬼谷子著的《鬼谷子》;还有他的弟子庞涓、孙膑、苏秦、张仪、管仲、墨子,公输盘,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扁鹊、孙膑、白起与王翦等等都是在那个年代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王侯:像秦始皇、齐恒公、齐威王、秦孝公、楚庄王、魏文侯、越王勾践、吴王阖闾等等。

沉静如海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有着几十上百个诸侯国,各路诸侯国的势力发展不均匀,发展好的诸侯国势力不断的扩张,这样一来周天子的威严逐渐弱化,于是各路诸侯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财富,纷纷谋求搜罗人才变法强国,这么多国家都需要人才,怎么办呢?国君们纷纷约束自己的行为,礼贤下士,并试图营造出一种非常好的政治环境以此来吸引各国的人才,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状态下,人们学术交流很是方便,自然容易涌现出很多人才了。

再加上那时没有房子,故乡等一说,所以导致人口的流动特别频繁,人口流动思想互相博弈,有的支持周天子,有的支持诸侯,有的支持保护其他国家,于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展开,像儒家、道家、墨家和兵家等,都是在七大诸侯国相对稳定,天下和平了些之时铺展开来的,学习环境好了,自然门派传承就比较顺畅,仕子也就多了很多,仕子为了能够谋个一官半职,于是纷纷去各国自荐,这样就导致这个时候人才很多。

例如:苏秦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颍川的阳城拜鬼谷子先生为师。

学业有成就之后,曾先后去东周和秦国请求出仕欲施展抱负,不想均未被用。

沉静如海

苏秦经过一年的时间刻苦读书,也反复思考推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六国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

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在哪一国出生,并不一定非得效忠某个国家,用人不问出处、不管岁数甚至不看人品,能帮自己解决问题、带来好处、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就好。

比如孔子到处游说自己的治国思想,墨家致力于维护国家平衡,到处匡扶正义,这个时候是没有人秋后算账的,简而言之,合则留,不合则去,岂有他哉?正是这种多舞台的选择,才使得春秋战国期间,在这个国家不被录用,到了下个国家就可能会被录用。

例子二:大名鼎鼎的商鞅,原本只是出自卫国、在魏国担任相府侍从官的小人物。

沉静如海

而刚上任的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强大,许下“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重赏,果断启用商鞅这样一位之前毫无出色政绩的外来人员,甘愿冒着得罪贵族阶层的风险,把自己的国家当成一块试验田,全面落实法家治国理念,这在后面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时候,纵观全世界的话,整个世界在这个阶段几乎都进入了一个特定的时刻,春秋战国时期也正处于这样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特殊时刻,政局动荡大。

社会阶级的变革,而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尤为典型,由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所以大动荡与大变革并行。

造成了人才的所需。

在春秋战国前(夏、商、周)只有贵族才有财产与权力的继承,爵位世袭。

庶人是基本没有可能有机会向上爬,但是西周后期,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制度被逐渐打破,一般认为是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使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的局面逐渐转变为贵族的田地治理的不好,庶人的田地却治理的很好的情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导致整个西周“礼乐制度”瓦解,也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这样的话,贵族走向没落,而庶族兴起。

文化也逐渐下移,阶层的流动使一大批庶人也由此走上了政治舞台,与之相反的是有些贵族走向了民间,原本属于贵族特有的文化也同样被带到了民间,这样就给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个以孔子最为著名。

春秋战国这样一个大分裂、大混战、大兼并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空前绝后的急切。

是人才,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起初没有才,也会被生存压力、功名利禄的吸引力逼迫自己挖掘出潜在的才华。

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时期人才空前的原因。

  记者 沈笑阳 库素昕 恭琼诗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