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色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17 21:10





“朱德最大的本事,就是让人看不见他的本事。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曾经对我党的十大元帅做过点评。

对于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朱德,他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应该说,他的评价还是很有见地的。

很多人都认为,朱德的战功并不显赫,比起彭德怀、刘伯承甚至粟裕来,他缺乏过硬的胜仗来支持名头。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日本三色

朱老总的本事在于,在战场情况顺利的时候,往往无法找到他的身影;但是在困难的时候,他却能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朱老总一生不打顺风仗,越是困难越能体现出他的价值。

他就有这样的本事,在不知不觉间,为一支部队清理出方向,找到胜利的方法。

朱德的军事生涯起点很高,但是却高开低走。

他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经追随蔡锷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的战争,还参加过反对北洋政府和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日本三色

他被授予过三等、五等文虎勋章,还有一个中将军衔。

但是似乎从这时候起,朱德的带兵之路就体现出一种另类的不顺利。

别看他是个中将,但是真正的军职,最高也就是个旅长,剩下时间不是当宪兵的司令,就是警察厅的厅长。

为何会如此呢?这可能和朱老总这样的人,在旧军阀中不吃香有关。

他是个真正的爱国者,对于军阀的相互倾轧既看不惯,也不想附和,那么他自然就只能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了。

日本三色

为了寻找救国之路,朱德在1922年前往德国留学,在此期间结识了周恩来。

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之下,朱德接受了马列主义,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但是,他此时的位置,仍然十分尴尬,周恩来给他的定位,是一个“好的参谋和好的向导”,对于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并不十分认可。

这种情况即使到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时,仍然没什么改变。

谁能想到,后来叱咤风云的朱老总,一开始并非起义的核心领导者。

他所做的,不过是用一场宴会,缠住在当地布防的滇军团级、副团级以上的军官,给起义的成功创造条件。

如果南昌起义真的按照设想成功了,开启了新的北伐,那么可能朱老总的价值,可能就永远无法体现了。

不过,历史给了革命军队磨难,也给了朱德一个机会。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起义队伍最终在三河坝分兵,朱德带领三千余人,负责阻击敌人。

叶挺、周恩来、贺龙等人则率领主力,向潮汕地区进发。

、这一场阻击战,朱德打得十分辛苦。

他手下的三千疲惫之师要面对的,是钱大钧部两万余人。

而且,双方在弹药量和重火力上的差距,也非常巨大。

面对困境,朱德以极其灵活的战术,时而据守山林,时而据险阻击,反倒打得钱大钧无可奈何。

甚至有的时候,朱德还能造成敌人不分敌我,自己打自己。

战斗打了三天三夜之后,朱德在胜利成阻击任务后,趁着一场浓烈的晨雾悄然撤走。

而同时,起义的主力部队在进入潮汕地区后,敌人的围追堵截逐渐加强,起义队伍里,一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也开始纷纷脱离队伍。

最后,甚至叶挺将军率领的起义主力兵团,都已经难以维持。

最终,叶挺、周恩来等人只能前往香港暂时躲避风头。

南昌起义的家底,此时只剩下了朱德手中的不到两千人。

就是这些人,也是人心浮动,随时有溃散的可能。

面对这个局面,朱德站在所有人的面前,坚毅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

我要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如果有想离开的,我发给路费;如果想要一起走下去,咱们就要同舟共济!”这之后,朱德又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此时他们的位置,正好处在滇军、粤军的夹缝处。

这两支军阀队伍看上去凶狠,但实际上各怀鬼胎,并不团结。

只要起义队伍再坚持一段时间,敌人的追击力量就会越来越弱。

届时只要再发展一些地方武装,革命队伍的生存不成问题。

朱德的话,团结了那些革命意志坚定的军人。

他们继续坚持了下去,最终在1927年11月等来了好消息:滇军和粤军矛盾重重,几乎全放弃了对起义队伍的追击。

而滇军的将领范石生,甚至主动要求给起义队伍补充弹药和冬装,每个人还发放了两个月的军饷。

这一下,革命队伍起死回生。

生存不成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发展了。

1928年1月起义队伍进入湖南,迅速占领了几个县城,补充了物资。

朱德还在湖南省发展部队,建立起了一支总兵力超过八千人的新队伍。

4月,朱德率队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从此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在后来的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朱老总以其一贯的运筹帷幄,将八路军的所有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他没有彭德怀百团大战、115师的平型关大捷、刘伯承的七亘村、神头岭、响堂铺等一系列辉煌战功,但是他却在后方调兵遣将,不断地将合适的人派上战场。

他对整个队伍战斗力的保持,仍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解放战争中,朱德的作用又一次得到了非常具体的体现。

日军投降后,国共两党开始了和平谈判,并且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国内的和平前景向好。

党中央鉴于这个情况,向各个军区发出了裁军的命令。

这个命令其实是有一定掩护作用的,并不是让军区的领导真的去严格执行。

像苏北地区的新四军,不但没有裁军,反而积极招募军队,发展力量,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但是,作为全国最大根据地——晋察冀军区的主要领导,聂荣臻却真的按照命令执行了。

原本晋察冀军区有士兵三十余万,而聂帅却直接裁掉了十万。

同时,大量的兵工厂也关停了生产设备,甚至拆毁。

应该说,聂帅的决定也不能算错,晋察冀军区虽然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但是供给三十万士兵,压力还是太大了。

为了保证生产,聂荣臻不得不忍痛割爱。

但是,《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开始武装进攻了。

因为裁军而导致力量不足的晋察冀军区,损失非常大。

国民党傅作义、孙连仲部,合兵杀向华北重镇张家口。

晋察冀军区解放军兵力不足,难以进行有效防御。

最终在1946年10月,张家口失守。

张家口是华北到东北的通道,此处一丢,我军就有了被分割包围的风险,对全国解放的大战略影响巨大。

聂荣臻为了总结教训,在涞源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

结果没想到,军区副司令员郭天民指责聂荣臻裁军过于草率,语气很不客气。

聂荣臻刚刚遭遇失败,心情非常不好。

烦闷苦恼之下,竟然一反常态,和对方吵了起来,甚至动用权力将郭天民撤职了!涞源会议的影响极其恶劣,一时间,晋察冀军区士气低迷,人心离散,战斗力进一步下降。

不久之后,党中央又传来命令,撤销已经设立好的晋察冀野战军机构,只保留三个纵队的编制。

本来革命形势向好的华北,一下子变得困难重重。

相比晋察冀,其他的军区却打了不少胜仗。

东北地区,民主联军已经在一些工业城市站稳了脚跟,形成了和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分庭抗礼的局面;苏北地区,粟裕将军七战七捷,打出了解放军的威名;山东方面,虽然初期形势并不顺利,但是在1947年1月,陈毅、粟裕却成了华东野战军的建立,未来可期;3月,虽然国民党悍将胡宗南打进了延安,但是却在彭德怀的不断打击下寝食难安。

全国形势都有转机,唯有晋察冀军区仍然持续低迷。

聂荣臻对此有些束手无策,急盼中央前来支援。

1947年4月,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在朱德、刘少奇的带领下,来到了阜平县城南庄。

本来,中央工委是要去太行山区的,但是朱德在发现晋察冀的困境之后,决定留在这里主持工作。

这个决定,表面上看是比较让人错愕的。

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是聂荣臻,但朱德、刘少奇的地位更高,三个人在一起,到底要如何分配权利呢?其实,这一点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刘少奇和朱德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干涉聂荣臻的指挥。

他们只是想帮助军区梳理关系,调整战略,让部队恢复战斗力。

朱德常驻晋察冀之后,立刻挥出了自己的“三板斧”:谈话、正规化、战斗力重建。

晋察冀军区的问题,最表面上的就是不团结。

除了聂荣臻和郭天民的矛盾之外,另一位大将——察哈尔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经常是牢骚满腹。

朱德到来后,立刻展开了分别谈话。

聂荣臻是老资格的革命家,心思透彻,所以朱德和他的谈话不用太深,点到为止。

聂荣臻很快就表示,自己犯了过于乐观的错误,“太相信美国人了”,所以才贸然裁军,导致了整体形势的被动。

对于自己和其他人争吵的事情,他也做了检讨。

聂帅的工作,这就算成了。

接下来,是和郭天民的谈话。

朱老总指出,郭天民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方法用得不对。

聂荣臻毕竟是军区司令员,劈头盖脸地批评和指责是不可取的。

讲话柔和一些,态度好一些,可能情况就会好很多。

郭天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同时也表示,自己和聂荣臻的矛盾已经形成了,害怕以后无法弥合。

对于这一点,朱德也想到了,他派郭天民去了晋冀鲁豫军区,给刘伯承当副手。

郑维山的情况,其实也很简单。

他之所以心里有火,是因为他觉得在晋察冀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打仗打得太憋屈。

这种心态,是此时晋察冀军区大部分指战员的心声,所以做郑维山的工作,相当于做所有人的工作。

朱德和郑维山谈话之后,很郑重的对他说:“晋察冀不会总打败仗,肯定会打胜仗。

党中央一定会帮聂司令员重新成军事建设。

日后,华北有很多硬仗、恶仗要打,到时候会有你郑维山的用武之地。

”其实,郑维山并不是真的要走,只是发牢骚。

如今牢骚发出去了,又得到了朱老总“日后打硬仗”的承诺,于是不再说别的,从此安下心来干工作。

这一下,几乎晋察冀军区的所有指挥员,都不再有怨言了。

重新将人心团结起来后,朱德便开始了下一步工作:正规化。

晋察冀军区是个大军区,每块土地上的物产和经济都不一样,而且部队直接参与生产和分配。

有些部队能通过生产和做生意得到不错的收入,所以指战员们的生活条件较好。

有些部队则因为驻地经济不行,弄得连吃饭都成问题。

这就造成了一些经济上的矛盾,虽然平时看并不明显,但是关键时刻,会造成部队之间的不团结。

朱德到来之后,立刻开始了军队和经济部门分离的改革。

他命令,所有的部队全部退出经济生产,所有的工商业、农业,统一交由军区经济部门统一管理。

所有的税收不能经过部队的手,而所有军事人员的津贴,全部按照标准统一发放。

另外,部队的武器弹药,全部由后勤部门统一发放管理。

如果部队有了缴获,一律上交,进行统一分配。

朱老总此举,相当于拉开了解放军正规化改革的序幕。

从此后,部队和经济分离,变得更加纯粹。

统一分配的原则,让那些损失大、打硬仗多的部队可以得到更好的补充,部队的凝聚力因此而增强了。

前两步解决了宏观上的事,下面就要重建部队的战斗力了。

老实讲,在晋察冀军区,有不少军事干部,还没有成从游击队转为正规军的心理过程,打起仗来没有章法。

甚至有些人曾是游击战的名将,但却无法适应大兵团作战。

就是聂荣臻自己,在军事指挥上也有短板。

对于这一点,朱老总心知肚明。

为了尽快成对部队战斗力的重建,他决定从其他地区引进能力强的军事干部,加强晋察冀军区的总体指挥水平。

不久之后,杨得志、罗瑞卿、耿飚三人,便被调到了晋察冀地区。

他们之中,杨得志来自晋冀鲁豫,罗瑞卿来自西北,耿飚则是一直从事统战工作。

朱老总围绕着三个人,重建了晋察冀野战军,并让三人分别担任司令员、政委和参谋长。

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晋察冀野战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

改革当月,野战军就打响了正太战役,歼敌3.5万人;6月,又攻克了克青、沧县、永清、徐水、固城五个县城。

1947年十月,晋察冀野战军又成了清风店大捷,并且乘势解放了石家庄。

自此,晋察冀军区从此前的摇摇欲坠,变成了锋芒毕露。

这也就难怪毛主席在渡过黄河之后,将自己的下一个落脚点选在了西柏坡了。

小说里有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用这句话来形容朱老总,是再合适不过了。

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没有指挥过什么大型的歼灭战,没取得过什么辉煌的军事胜利。

但是,每一场胜利的背后,好像又都离不开他的努力。

顺境中不争锋,逆境中不逃避,通过调整部队的状态来左右战争,这才是朱老总的真正能力。

  记者 奉依凝 豆凝丝 宫暄玲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