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速读中国

国内经典绝伦小说

来源: 中央电视台  
2024-02-18
分享:

学堂梁子遗址出土第三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即“郧县人”3号。

相比30多年前出土的“郧县人”1号和2号,“郧县人”3号形态更为完整,也将提供更丰富的性状信息。

这对于人们研究东亚地区的现代人起源,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秦岭及汉水中上游河谷是中国重要的人类演化地区,学堂梁子旧石器时代遗址与这一地带的其他考古遗址一起构成了200万年以来人类迁徙演化的廊道,它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等重大课题提供了关键证据,也实证了中华人类文明演化。

2020年至2022年,在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清理出四十多座房址以及八百多件陶器、石器、骨器以及贝类遗物,文化遗存年代可上溯至距今10400年至10000年之间,展现出人类生存方式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流动性栖居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定居的发展过程。

根据四台遗址的相关遗迹和出土文物,考古队员认为,它们文化特征明确,呈现出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特征,是本地区前所未见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国内经典绝伦小说

这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重要突破,燕辽地区的区域文化传统的根源由此显露身影,实证了中华一万年文化史。

2021年至2022年,南佐遗址迎来第三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

考古队员清理出了9座大型夯土祭台和两道环壕,以及一座三千六百多平方米的长方形“宫城”。

“宫城”区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构成,东、西墙外侧还有散水台。

这是目前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

国内经典绝伦小说

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和勘探,考古队员确认这是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中心聚落。

这意味着,距今5000年前后,黄土高原上或许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纵观西北大地,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南佐遗址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殷墟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从1928年至今,考古工作者通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一直在向世人揭露这座都城的模样。

国内经典绝伦小说

从青铜器到甲骨文,从宫殿到墓葬,殷商不再只是史籍记载中的寥寥数语。

2021年上半年,考古队员在商王陵东墙的东部和西墙的西部各发现一圈隍壕。

其中,东部隍壕东西间距约246米,南北约236米,大体呈正方形;西隍壕北段已探明部分长190米,东段超过230米,南段70米,其中东段口部最宽处超过12米。

在古代,城墙和隍壕构成了两大防御体系。

考古队员认为,这次商王陵东、西两处隍壕的发现改变了商王陵原来的格局,商王陵的规模或许比想象中的更加庞大而复杂,殷墟大邑商的都城布局将迎来重大突破。

中华文明从殷商时期发展至秦汉时期,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历代帝王追求的目标。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

”这段文字中的“滇”便是滇国。

2019年,“滇国相印”封泥在河泊所遗址出土。

滇国没有创造出文字,这些带字封泥显然来自中原。

也就是说,“滇国相”应为中原设立。

“滇国相印”封泥的出土不仅弥补了《史记·西南夷列传》等古代文献关于古滇国史迹记载的缺失,证实着汉武帝在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的同时,也设立了“滇相”,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

从这些材料推测,早在两千多年前,滇中地区就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理体系之中。

从核心遗址到出土文物,从考古发掘到整理研究,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半个多世纪里不懈追寻,通过种种发现勾勒出了古滇国发展的大致轮廓。

在不久的将来,考古工作者将会发现更多历史遗迹,滇国的神秘面纱终将被彻底揭开。

2017年,贺兰山苏峪口森林公园内的一处瓷窑址揭开神秘面纱。

苏峪口瓷窑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窑炉13处。

2021年至2022年10月,包括1号窑炉和2号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被揭露,并有大量全新的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出土。

苏峪口瓷窑址内有多件“官”字款匣钵出土,可能是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

一些考古证据显示,西夏陵中发掘出土的精细白瓷板瓦,或许就是在苏峪口瓷窑烧制而成。

考古队员提出,苏峪口瓷窑应当是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可称之为贺兰窑。

苏峪口瓷窑作为西夏瓷窑场,它在北方传统窑业技术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先进的窑业技术。

这是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

“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报告活动顺利落下帷幕。

从人类起源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探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这不仅是对“何以中国”的深刻回答,也是向世界人类文明贡献中华文明力量的深入实践。

让我们一起走进六大考古遗址,寻迹中华文明。

记者 禹泽雨 乾明煦

Baidu
map